揭秘真实版“羊城暗哨”
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反特影片《羊城暗哨》,至今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当时,有观众写信给这部电影的编剧陈残云:“电影中的梅姨、八姑和马老板等是真的还是虚构的?”陈残云回复说:“一个厨师没有原料做不成菜,一个作家没有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作根据,也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其实,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桩真实案件。笔者通过走访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刘澍和参与案件查办工作的广州市公安局东山分局原侦察员张志强,为读者揭秘“羊城暗哨”背后的“广州第一大案”。
两封匿名信 爆出惊天阴谋
1952年夏天的广州,空气中似乎要冒出火来。 广州市公安局大东分局收到一封神秘的检举信,信里讲到广州有一伙人要到联合国请愿,控诉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但是,这封信并没有注明发信人地址和姓名,信封上仅写有“原址”字样,因此,大东分局的同志们觉得这封检举信缺乏真实性,没有当回事。然而,20多天之后,第二封匿名信接踵而至,与前一封信内容相似,而且传递的信息更加明确:“我在这里向你们报告一个重要的情况:这里有一伙人计划从本地的黄沙码头上船,劫持广州到海南岛的客货轮船,到联合国告状,然后再投奔台湾。”虽然这封信仍然没有写明寄信人的具体地址和姓名,但是从邮戳和笔迹来看,两封信应该出自同一个人。
大东分局的同志们觉得事态严重,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件重大的政治案件,他们迅速把这两封信送到广州市公安局。接到大东分局报上来的检举信后,广州市公安局领导非常重视,局长薛焰立即组织人员对案情进行认真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局势还不很稳定,特别是在广东沿海一带,国民党残余特务分子时刻都在蠢蠢欲动,他们到处搜集情报,搞破坏活动,威胁着社会安定和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如果信中所写属实,那么,这就可能是一起重大的政治劫船案,如果这伙人的阴谋成功,将会给新中国的国际声誉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薛焰局长立即找来主管反特工作的二处处长白云起,同时从各科室抽调了20多名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组成专案组, 连夜召开会议, 一时间,整个公安局笼罩了一层紧张的空气。
找到写信人 寻出幕后黑手
调查从何处入手呢?专案组一致认为,应该首先根据检举信中涉及到的信息,找到这个写信人。此人在信中提到,他脸上长着麻痘,个头不高,年龄二十出头。
“如果你们想了解和知道更具体的情况,请在接到信后的第二天中午,到东山庙前路的北方面食馆去找我……”
时间紧迫,专案组决定马上行动。第二天,他们按照信中所说的时间、地点,找到了这个“麻脸青年”。经调查,此人名叫刘仁德,原本是湖北长江航运局的船员,因为贪污公款被开除。这样一个无业青年,怎么会卷入到一桩重大的政治案件中?原来,刘仁德刚来到广州时,每天都会到一家小面馆里去吃饭,在吃面的熟客中,有个以算命糊口的中年男人。双方在交谈中经常流露出对共产党、新中国的不满情绪。这个“算命佬”自称吕薄冰,是原国民党在湖南的一个处长,解放后当上了重庆市橡胶厂的采购员,因常来广州办货,故留在此地。令刘仁德想不到的是,吕薄冰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潜伏的国民党特务,他以“算命佬”身份为掩护拉拢他人,发展反动组织,准备伺机搞出点儿“大事”来,协助反动势力颠覆新生政权。了解到刘仁德以前是个船员,并且曾有前科,吕薄冰便极力想拉他入伙。两人渐渐熟悉后,吕薄冰向刘仁德露出了自己的“底牌”:即在联合国大会召开的时候,伺机劫持一艘船,到联合国去控诉共产党,并要求政治避难,以造成轰动全世界的政治影响。如能配合台湾一起反攻大陆,那将是最大的成功。同时,他向刘仁德许诺将来到了美国,可以过上天堂般的日子。
一开始,对于吕薄冰这些物质方面的许诺,刘仁德有些动心了。但随后,面对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看到贴满街头巷尾的宣传标语和举着高音喇叭到处游行的群众队伍,他渐渐胆怯了,并最终决定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专案组经过调查,认为刘仁德提供的情况是可信的,在上级指示下,他们决定利用“反间计”,将吕薄冰一伙人的反动行动消灭在萌芽状态。
里应外合 布下天罗地网
起初,刘仁德听说让自己到吕薄冰团伙做内线,十分犹豫和害怕,不肯接受这个任务。公安人员通过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终于打消了他的顾虑。就这样,刘仁德听从公安人员的安排,在吕薄冰的拉拢下顺水推舟,假意加入了他们的组织。
吕薄冰对曾是船员的刘仁德很是器重,没多久,便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去码头偷偷观察目标船只的停靠情况,并上船做各方面的勘查和策划。通过对案情进展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专案组初步肯定,吕薄冰的阴谋是组成一个所谓的“控诉团”,到联合国对新中国进行污蔑,以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因此,专案组认为,仅仅抓获吕薄冰一个人是不够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了解这个团伙的所有成员,才能充分掌握吕薄冰的犯罪证据,于是决定,先把网铺开,等时机成熟时再收网。
毫无察觉的吕薄冰正在加紧发展人员,扩大控诉团的规模,准备下一步的阴谋行动。通过对吕薄冰的跟踪调查,专案组发现了其团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国民党前云南地区的电台组织负责人。侦察员进一步顺藤摸瓜,逐渐了解到,这个反革命集团由来自全国十多个省的各行各业的人员组成。经过几个月的跟踪调查,公安部门已经掌握了这伙特务组织的基本情况,并严密监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果然,不久之后,吕薄冰那里有了动静。此时,他已经带刘仁德上了10来次船,把船有多少层、船上电台位置、轮机窗的位置等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认为劫船行动时机已经成熟,并计划到时候团伙各成员分头买票上船,等船行驶到公海就开始行动。然而,这个自认为“小神仙”的吕薄冰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刘仁德当天就把他的计划原原本本地通知了专案组。得知这个消息,专案组认为,事不宜迟,这个案子该收网了。然而,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才能将这个团伙缉拿归案?公安机关内部当时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是待特务分子全部上船后再一举擒获,但这些人属亡命徒,身上会携带武器和炸药,若有闪失,会伤害很多无辜群众;另一种主张是在岸上逐一控制、逐一抓获,这一方案要确保没有漏网之鱼,难度十分大。经过研究,专案组决定,赶在敌人上船之前,就实施收网行动。
实施抓捕 一网打尽
通过严密的跟踪调查,公安人员完全掌握了吕薄冰的行踪。9月底,吕薄冰联系了其反动组织中的骨干力量——那位国民党前云南地区的电台组织负责人,并约其在人民公园见面。就在他与同伙接头之后,侦查员兵分两路,一路人继续跟踪吕薄冰,另一路人立即对他的同伙实施了秘密逮捕。通过突击审讯,专案组很快掌握了许多更为具体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组织一共有多少人,分别藏身于什么位置等。专案组马上将获得的信息提供给侦查员,侦查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特务分子的藏匿地点,并逐个对其进行控制。
这边,吕薄冰按照原定计划挨个联系团伙成员,那边,侦查员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采用吕薄冰接头一个,就逮捕一个、审讯一个的方式,接连工作了7个昼夜,最终将这个反动团伙的32人全部抓获。
最后一个落入恢恢法网的主犯吕薄冰,在最初被捕时,仍不承认罪行,后来在层层审讯下,他也只是承认确实有几个朋友,大家对共产党都有不满情绪,在一起密谋着找机会搞一些爆炸或者暗杀之类的破坏活动,但仍不承认劫船去联合国大会控诉的大阴谋,直到公安人员把一系列的如山铁证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才不再狡辩,老老实实认了罪。 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这个还没来得及进入实施阶段的反动阴谋彻底破产了。主犯吕薄冰和几个重要从犯被判处死刑,两个女犯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其他案犯分别判处年数不等的有期徒刑。“麻脸青年”刘仁德因主动检举揭发,并且配合公安人员办案,不但没有获罪,民政部门还为他安排了工作。
这起未遂的反革命案件触动了作家陈残云的创作神经,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他真实案件,创作出了名噪一时的电影文学剧本《羊城暗哨》。
|